top of page

單車疑難雜症|單車旅行的好幫手:打氣筒界的變形金剛

  • Takashi Alashi
  • 1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今天想來介紹單車旅行必備的工具之一:打氣筒。


腦闆的第一支打氣筒買於2007年環北海道前夕,是一般常見的手打型攜帶式打氣筒,型號、品牌、在哪家店買的都忘記了,只記得不是很好用,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就買了,連換內胎都還不會。

有幾個可以更好的地方:


  1. 無施力點,很難打飽氣:光靠手的力量,根本很難打滿,只能打到「能騎就好」,騎到下一個城鎮再找加油站、單車店、摩托車店,央求對方協助打飽。


  2. 無胎壓表:無法打到適當氣壓值,過高或過低的胎壓都會有「爆」胎的風險,一切只能憑感覺憑運氣,先上路後再說。


  3. 無軟管:打氣時很容易因施力角度不正確,造成氣嘴頭受損而報廢一條內胎(尤其是法嘴)。這些都不打緊,重點是千辛萬苦,好不容易換完胎可以上路,結果又消氣了,一切又要回到上ㄧ動。


  4. 無「聰明嘴」:只能打美式氣嘴,旅途中臨時買的法式氣嘴內胎無法用,只能裝一個氣嘴轉接頭應急,而且轉接頭就像學生時代借出去的謎之光碟片一樣,說著說著就再也找不到了,如同沈入海底的亞特蘭蒂斯般。


  5. 無車上固定座:那個時候是收在馬鞍袋裡,緊急要用時翻箱倒櫃卻遍尋不著;臨時綁在前叉上也有捲入前輪內的風險,後來就一直放在馬鞍袋後的網狀袋裏。

臨時綁在前叉上也有捲入前輪內的風險。(攝於2010年縱斷日本)

後來就一直放在馬鞍袋後的網狀袋裏。(攝於2010年縱斷日本)

第一隻打氣筒陪腦闆走過2007年環北海道及2010縱斷日本,直到2012年的青藏行才換成Giant Control Combo+,這個打氣筒解決了上述的所有問題,一直用到2015年冰島行的第一天。


真要說的話,就是「車上座」是直鎖(新版已改),無法和水壺架共用,只能擇一,所以腦闆都是習慣用束帶綁在上管處湊合著。

(攝於2013年絲路)

(攝於2014年印度)

Control Combo+在2015年冰島行的第一天就鞠躬盡瘁。(畢竟用了三趟大旅行,絲路行還破了七次胎......)


我們臨時在雷克雅維克買了直立式打氣筒,就這樣一路背了40幾天,旅程結束後送給當地的朋友。

直立式打氣筒一路背了40幾天。

第三個依舊是台灣之光Giant,型號是Control Mini Combo:改成側鎖式,不佔用水壺架鎖點;兩段式充程,收納體積變得更小,可選擇兩種模式:高壓或高容量;折疊T型握把更好施力。


Mini Combo真的很好用,也是工作室的主力商品,陪腦闆走過2016年以來大大小小的單車旅行。

(攝於2016年非洲)

原以爲這是最後一隻旅行隨身打氣筒,會陪著腦闆抵達天涯海角,世界的盡頭,然而後浪總是推著前浪走,一代新人總是繼往開來,終究腦闆遇見了堪稱打氣筒界的變形金剛——BETO Transformer 11攜帶式打氣筒。


優點有:


  1. 可腳踩好施力,金屬踏板更耐用

  2. 大錶面的胎壓表,還能折疊收納

  3. 附軟管,方便調整氣嘴進氣角度

  4. 美法共用聰明嘴,獨立雙頭設計

  5. 兩段式充程,可切換高壓/大氣量

  6. 側向固定座,跟水壺架共用鎖點

  7. T型握把,使用不夾手可折可收納

  8. CNC加工全鋁缸體,好打更耐用


一舉攻克了單車旅行上的所有難題,而且還是Made In Taiwan。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卻在燈火闌珊處。讓人直嘆相見恨晚,造化弄人。

那麼究竟哪裡才買得到呢?


不用尋尋覓覓,不用試錯繳學費,店裡就有販售,來店可以吸貓,及暢談單車旅行夢;外縣市的車友們也可以直接在蝦皮上選購,手刀/手滑下一組。


最後,腦闆娘說:原來,轉角遇見的不是真愛,而是打氣筒啊~


期待2025年的旅行。

(攝於2022年北海道)

BETO打氣筒用於2024年的瀨戶內海藝術跳島。

BETO打氣筒用於2024年島波高知行,連車子都結霜了,依舊頭好壯壯繼續服役中。

Comments


Categorie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
@2023 by Samuel Glade | Landscape Architect | 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